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人-非人
more than human

拯救「生命之河」:大吉隆坡的親水計劃

4/15/2016

0 評論

 
◎本文授權轉載自轉角國際udn Global,未經另外授權不得轉載
文/萬宗綸
Picture
吉隆坡的母親河「巴生河」。河流能既滿足人類對環境生態的想像,又能透過河岸景觀結合河流本身,讓城市成為觀光的一大賣點,也因此打造「一條貫穿城中的河流」成了近年城市設計與規劃的最佳題材(圖片來源/美聯社)
在以往的認知裡,城市是個脆弱且危險的巨大人造物,雖然帶動了許多經濟發展,但卻對環境產生直接的破壞。近年隨著「永續城市」的概念不斷深根,以及都市觀光(urban tourism)的興起,大家也開始思考,要如何在有限資源下,讓一座城市怎盡可能地提供各種機能。而在眾多大自然的元素裡,由於河流能既滿足人類對環境生態的想像,又能透過河岸景觀結合河流本身,讓城市成為觀光的一大賣點,也因此打造「一條貫穿城中的河流」成了近年城市設計與規劃的最佳題材。

曾在1950年代髒到不行的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如今流過歐美人士逗留酒吧的克拉碼頭、觀光客最愛的魚尾獅公園和金沙酒店,以及商業大廈重鎮區,被視為新加坡人的母親之河,幾十年間搖身一變成為將河川功能發揮極致的典範。


這樣的城市想像也正在鄰國馬來西亞上演。


大吉隆坡與巴生河


2010年,馬來西亞中央政府頒布「經濟轉型計畫」(ETP)政策,斥資1720億令吉(約1兆3760億台幣)打造「大吉隆坡」,目標是讓吉隆坡在2020年前擠身全球20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以及世界前20高經濟成長率城市之一。ETP之下共有十項入口計畫,其中一項便是要將其臭無比的巴生河(Klang River)打造為一條「生命之河」(River of Life,RoL)——藉由結合這個區域的歷史遺產和商業區域,淨化巴生河,重新賦予這條河川應有的生命力。


巴生河發源於吉隆坡北邊的高地,流經吉隆坡與雪蘭莪州,最後進入馬六甲海峽。整個巴生河流域有約650萬居民,稠密的人口使得巴生河污染嚴重,惹來垃圾河的臭名。但由於巴生河流經範圍甚廣,究竟誰要為這條垃圾河負起責任並不明確,巴生河域的整治因此成了燙手山芋。

​
2010年推出的RoL計畫直接正面迎擊了這個問題。
​

大馬政府以溫哥華、墨爾本、奧克蘭、日內瓦及首爾做為樣板,企圖透過改造巴生河來同步改造吉隆坡。大馬媒體《中國報》指出,這個計畫類似美國德州的聖安東尼奧河岸大道,或是韓國首爾的清溪川整治計畫,結合高級公寓、辦公大樓、購物廣場與休閒娛樂,打造「具有投資潛能的吉隆坡河畔城市(KL RiverCity)」,讓觀光客回流到市中心的獨立廣場一帶。
Picture
對於巴生河的整治,除了觀光作用外,亦有其防汛需求。圖為2002年,吉隆坡市區淹水的窘況( 圖片來源:美聯社)。
2014年3月RoL計畫正式啟動,設定10.7公里的河域範圍、再分成11區,位處吉隆坡市中心的第7區率先動工。第7區中的11座歷史古蹟不受動工影響,而著名的占美清真寺(Masjid Jamek)則將重現其原本「百年梯級」的樣貌。第7區工程原訂於今年2月竣工,遇上工程延宕,目前推估今年9月能夠完工。

RoL的實際做法上分成三個部分進行:第一步是要「淨化河流」(整條河110公里一起清,完成率已達七成),再來是「美化河流」,最後推動河流沿岸的整體發展計劃,推估能為政府賺回40億令吉(約320億台幣)。整個計畫工程浩大,所費不貲,光是位處市中心的第7區工程,就需要高達1億3000萬令吉(約10億4000萬台幣)的資金

RoL計畫最早由馬來西亞發展商怡克偉士(EKOVEST)提出,後由總部位在美國的建築顧問公司AECOM承接設計。東京六本木中城(Midtown)開發計畫、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以及新加坡數座商業大廈都出自這家顧問公司的設計之手。而怡克偉士(EKOVEST)因同時身兼承包商、監督商與中介商等角色,在期限內協助中央政府完成計畫後,可獲得三億令吉的發展津貼。另外,也因為怡克偉士在巴生河流經區域握有一些地段的所有權,未來可同步在這些地段發展地產,賺取土地升值後的商機,多重身分讓怡克偉士全方位掌握巴生河,也掌握利益。

怡克偉士董事經理拿督林景清接受《星洲網》採訪時,解釋「生命之河」概念的起源:
全世界的城市都有河流,許多先進國家在近數十年來開始注重河流保育,並在城市規劃中首要提倡整頓河流,可見清澈河流對一個先進城市的重要性......要提高馬來西亞的知名度,就必須推介新的景點,不能一味只靠雙峰塔等舊景觀。生命之河計劃能充當振興吉隆坡旅遊業的角色,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提供經濟效應,是最好的城市發展模式。
整個計畫基本上是受到人民期待與支持的,實際走一趟,圍繞巴生河的古蹟建築確實譜出一幅美麗的都市景觀。
Picture
「生命之河計劃能充當振興吉隆坡旅遊業的角色,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提供經濟效應,是最好的城市發展模式。」(圖片來源:作者)。
生命之河復活之前

RoL預計在2020年完成,不過,目前計畫進度卻不大理想。由於河川整治涉及防洪土地的徵收,一些流域地區的居民不願意搬遷,譬如,馬國首相曾經承諾要列為文化遺產村甘榜布雅(Kg Puah),後來因為政府改口計畫將此地改建為防洪池,拆遷後的安置辦法也不明確,導致當地15戶居民拒遷抗議。

此外,國會議員也質疑中央政府在施政報告書中「灌水」,數字雖然漂亮,但卻無法實際感受到改變,政府又未能說清楚RoL計畫具體的執行項目為何,以及計畫進程又在哪裡。

而扮演關鍵角色的怡克偉士,其參與程度過多也受到質疑。為了釋疑,政府官員指出作為合作伙伴,怡克偉士不能競標那些因為生命之河計畫而復甦的地段,但他們可以在政府賣出土地的交易總值中得到2%的回扣,否則這會對其他競爭者不公平,怡克偉士只能在兩者之間擇一。儘管如此,在RoL整治成效出來前,怡克偉士早已在鄰近生命之河計畫地的周邊地段推出建案,發展總值達30億令吉(240億台幣)。也有臆測指出,怡克偉士將與中國地產商綠地控股集團結盟,進行與RoL計畫有關的土地開發案。這些批評或猜測似乎都指向怡克偉士角色的曖昧,認為政府並無法很好地透過法令來約束怡克偉士基於資訊不對等而得益的獲利。

話雖如此,RoL仍是備受矚目的大工程。一名雪蘭莪州民主行動黨的議員對生命之河計畫非常有興趣,儘管民主行動黨是國會的主要反對黨之一。雖然目前計畫進度仍集中在吉隆坡,但他認為整個計畫極具象徵意義,巴生河一旦復甦,即意味著馬來西亞已經能與韓國(清溪川整治)匹敵,甚至以更小規模來看,也能跟新加坡商業區夜生活精彩的駁船碼頭(Boat Quay)並駕齊驅。
Picture
巴生河復甦,即意味著馬來西亞已經能與韓國(清溪川整治)匹敵,甚至以更小規模來看,也能跟新加坡商業區夜生活精彩的駁船碼頭(Boat Quay)並駕齊驅(圖片來源:美聯社)。
不過,巴生河的體質能否與清溪川或新加坡河相提並論?長達110公里的巴生河是否能一朝一夕淨化完成?這些問題大馬政府恐怕需要多加思考。馬來西亞的地球科學團隊在巴生港取樣發現,巴生港的水質與沉積物都存在著重金屬污染,最大原因是巴生河流域快速的工業化與都市化。儘管RoL計畫希望提升現有的排污系統,並與地方政府合作貫徹零違章建築的願景,以及對沿岸的居民、工廠和商業中心執行污水準則,但仍然難以確保不會再有「法外之徒」。

另外一份2012年的環境科學報告也指出,巴生河中上游的水質雖獲得改善,下游地區卻是逐漸惡化。這暗示著即便花費再大筆的令吉去整治巴生河,只要整個巴生河流域工商業發展的稠密負擔沒有獲得根本解決,巴生河的美可能只能出現在吉隆坡市區。這也令人懷疑,多大程度上RoL計畫真是現代城市對河流保育的重視?

當城市逐步邁向親水,河川做為城市的金雞母時,河川整治工程儼然成為另外一種像是興建世界最高樓那樣的「巨型工程」(Megaproject)。這樣的巨型工程不是只要把河變乾淨、讓人民重新靠近水如此簡單,或是永續理念推廣,更多的時候是背負了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成果」包袱,其中牽涉著城市競爭、大型資本進駐,以及河岸商品化的過程。​

「生命之河」是給了資本邏輯更多養份,還是真的滋潤了城市生活呢?或許還得等到位處吉隆坡市區的工程如期竣工後,看巴生河怎麼改變吧!
0 評論

    人-非人

    我們生存在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但卻很少真正去思考人與非人實體(其他物種、科技、物理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地理眼希望透過這裡,讓人類中心的思考,有那麼一點改變的可能。

    Archives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四月 2018
    八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Categories

    全部
    Climate Change
    Cross Species Interac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Political Ecology
    STS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