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人-非人
more than human

什麼是家?好茶部落宜居生活的想像與建構(下)

10/27/2014

2 評論

 
文/洪新恩(台大外文系)、徐琬婷(台大環工所)、黃珩婷(台大城鄉所)
图片
脫鞋子的好茶部落(圖片來源:「禮納里─脫鞋子的好茶部落」粉絲頁)
風災過後,好茶社群意識的再凝聚   

  根據《莫拉克風災重建條例》,屏東縣政府與台糖洽談將「瑪家農場」移撥,規劃「禮納里」提供大社、瑪家及好茶安置,於
2010
年完成「禮納里」空間、建築配置。然而禮納里的空間、建築配置,卻忽視大社、瑪家為排灣族,好茶為魯凱族,及族群之間長久以來歷史、文化發展上的差異性。

  瑪家和大社,雖然同屬排灣族,但分別隸屬不同的亞群,瑪家屬於布曹爾群,大社屬於拉瓦爾群。兩群無論在神話起源、頭目世系及傳統領域範圍,可以說是完全獨立自主、互不隸屬。因此,即使同屬一個族群,語言也相通,一旦涉及部落主權,尤其關係到土地權的歸屬,不同部落間也是壁壘分明,甚至曾發生武力的衝突[1]。此外,排灣族與魯凱族過去歷史,因彼此爭奪生活場域而常有相互獵人頭的事件,三大族群的地域性十分明顯,但在官方眼中認為皆是「原住民」。

  政府為求災後重建效率及強化「原住民」文化認同,提出家屋營造補助辦法,只要是符合時程及彰顯文化特色,每戶補助獎勵十萬元。是故在申請補助上有時間限制、及並要求申請資格為能突顯原住民文化風格的營造方式。

  在此種申請限制下,好茶居民為求在期限內能取得補助款,只好請不懂魯凱族文化的平地包商施工,同時因為政府強調要具有原住民文化特色的認證,而造成好茶居民之間內部文化的衝突;像是平地包商不了解原住民文化圖騰的意涵,而誤植象徵頭目圖騰在平民家屋,而造成部落族人之間的衝突。另一方面,有些家戶會用金錢交易和頭目、貴族購買圖騰。這些過程皆凸顯了好茶部落自身文化認同逐漸弱化的現象。

  好茶族人在此種明確「弱勢」的新領域中,體認到必須更強化自身的領域性、及文化認同,才不至於「流離失所」。好茶耆老歷經多次風災後,開始重視新一代年輕人的力量。因好茶耆老均不會說漢語,與政府開會時多傾向認同政府的想法,然而歷經第一次遷村、及多次風災過後,好茶人並未因此安居樂業,「家」依舊未成「家」。瑪家水庫事件、聖帕颱風過後,看見好茶年輕人投入部落事務、與政府溝通、抗衡的能力,與過去認為年輕人不懂,到逐漸願意將部落事務移交給年輕人處理,耆老成為背後支持社群的力量。

  於是交由「好茶青年會」成立「脫鞋子的好茶部落」,統籌規劃好茶文化產業發展,進行「接待家庭」[2] 計畫。重新舉行部落的收穫祭、豐年祭、及百合花祭,強調部落文化的特殊性。例如,透過百合花祭的舉行詮釋好茶文化在魯凱族文化中的特殊性,強調百合花在好茶社群中文化意涵。同時與瑪家、大社部落合作,像是瑪家的飲食文化較為精緻,便由瑪家提供飲食;而大社部落擁有卓越的工匠藝術,提供觀光客欣賞及購買藝品,作整體「禮納里」原住民文化生活體驗的觀光行程。

图片
新舊世代家意涵的轉變(作者整理)
新舊世代「家」意涵的轉變

  2010年,好茶居民定居於「禮納里」,然而受限於〈莫拉克颱風災後劃定特定區域原住居民遷村五項原則〉第二條規定:「經鑑定為危險地區,應與當地居民進行諮商,願意撤離者,政府將提供永久屋配住並協助輔導轉業;如經溝通後仍不願撤離者,則應告知該危險地區亦不得供人居住,土地並降限使用」;另第三條規定:「獲配永久屋住民,不得再回原居地建造住屋居住」。以上規定,導致災民必須放棄山上原鄉,遠離家園[3]。

  莫拉克風災成為好茶居民「家」意涵轉變的關鍵事件,原住民「家」意涵即為部落社群與自然長期互動積累而成的文化符碼,作為社群自我認同與自我賦權的重要論述。

  對曾經居住於隘寮南溪中游,高度在 900-1000 公尺左右山坡上的好茶居民而言,舊好茶是和祖靈在一起的家(baliu),而禮納里部落則是臨時搭建的工寮;而曾經跟著家人偶爾回到舊好茶部落,而有部落空間生活記憶的中壯年居民,認為舊好茶也是和祖靈在一起的家,然而禮納里是一般家屋;然而出生在新好茶世代的年輕人則無法透過魯凱族關於家的語彙(baliu--「和祖靈在一起的家」;Umauma--「臨時搭建的工寮」;Dane--「一般家屋」)辨認家空間的意涵。

  即便如此,歷經莫拉克颱風過後,所研擬的災後法秩序條例中,得以從族群邊緣化和排斥的經驗,及這些過程所造就的空間,轉化成策略性的資源,取得「邊緣化」的視角,辨視「自我」與「他者」,透過書寫策略、媒體資源、社群網絡,重擬屬於新好茶世代的「家」,詮釋好茶部落文化意涵,像是好茶青年會所發起「脫鞋子的好茶部落」,藉由特殊命名引發外界好奇好茶的文化。「脫鞋子」意味著無論遠在都市工作回家的好茶青年、外來者、或者讓居住在永久屋的老人,都能有融入好茶「家」的感覺。

  進入好茶庭院的第一步驟即是「脫鞋子」,透過「脫鞋子」,讓外來者體會好茶家屋的空間概念,即是進入到好茶接待客人的「客廳」;有別於漢人家屋客廳在室內的概念。

  新一代好茶青年發起「脫鞋子的好茶部落」不僅重新詮釋好茶家屋的空間意涵,同時作為促進好茶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別於市場觀光導向,強調的是透過生活結合產業與族人彼此的心靈陪伴來延續好茶部落「共耕共享」的文化與價值,「脫鞋子」作為「儀式性」行為象徵好茶部落族人對土地的尊重與認同及成為族群凝聚意識的方式。

  此外,新一代好茶青年目前正積極為部落爭取墓地,重新為部落建構baliu。新一代的好茶青年雖無法透過傳統語彙辨認「家屋」的空間意涵,然而正透過他們的策略性活動,為他們「流離失所」的族人重建「家園」。

莫拉克風災之後?

  我們可見好茶社群文化認同的轉變反映在對「家」意涵的詮釋,成為一種機動性詞彙(mobile terms),在不同時空尺度穿越時,產生新的效用及再被曲解[4]。

  好茶部落歷經日治時期至今,因不同政府在不同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中,強加「宜居生活」的想像於好茶社群,逐步建構其「原住民」形象並邊緣化、均質化的同時,好茶社群逐漸受「便利生活」的召喚,使得好茶社群開始與自然共構的生活脫離,「舊好茶」才得以成為好茶人積累能動性的「原鄉空間」。

  「瑪家水庫事件」、「舊好茶為國家文化資產」可視為好茶社群在主流文化論述被以他者對待而邊緣化、均質化中,逐漸取得抵抗能力的過程。透過邊緣化他者的視角,以原住民意識形態瞭解自身社會處境的關鍵,重新看待社群與「家」之間的連結。而莫拉克颱風雖是毀壞好茶的物理家園,然而卻是好茶社群能動性積累的關鍵,物理家園雖崩壞,但「家」成為新世代好茶人策略性抵抗的空間。

註解

[1]
台邦撒沙勒(2012)。災難、遷村與社會脆弱性:古茶布安的例子,台灣人類學刊,10(1):51-92。

[2] 根據永久屋條例,不得作租售、買賣等行為,因而好茶青年發展「接待家庭」計畫,發展套裝深度文化旅遊行程,讓非好茶人了解好茶社群的議題,並重新振新部落文化、經濟的發展。

[3] 同註[1]。

[4] Tania Li (2004).“Environment, Indigeneity and Transnationalism,” in Liberation Ecologies: Evironment, Development, Social movement.(2nd ed), (pp339- 370), London and Yew York: Routledge.

2 評論

什麼是家?好茶部落宜居生活的想像與建構(上)

10/12/2014

1 評論

 
文/洪新恩(台大外文系)、徐琬婷(台大環工所)、黃珩婷(台大城鄉所)
图片
好茶村民哭訴滅村提國賠訴訟(圖片來源:e2新聞)
2012年2月25日,好茶村居民控訴中央與地方官員失職,讓霧台鄉新好茶美麗家園與文化,任由莫拉克颱風蹂躪、滅村,請求國家賠償一億元。自然風災看似釀成好茶社群物理家園毀壞的因子,然而實則促成好茶社群重新看待自身文化認同的媒介,同時突顯官方長久以來原住民文化均質化的政策導向,導致原住民社群符碼可以任意地挪用與拆解。
图片舊好茶家屋與前庭院空間透視圖(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基金會)
與自然互動交織而成的好茶 

好茶部落原位於隘寮南溪中游,面對北大武山,在山腰之緩坡上,坡度約 40-45 度,高度在 900-1000 公尺左右,位於隘寮南溪北側支流旁之山腹上。白雲深處雲豹的居所是西魯凱族文化的發源地,為好茶部落建立共有財的社群組織運作方式,狩獵、農耕生活。他們使用板岩或頁岩建造家屋,屋頂模防蛇鱗片構造,以利排水,家屋底下即是埋葬往生親人的處所,baliu便成為魯凱族語彙中的家屋(與已故親人同住的家屋)。

家屋適應部落公共財的組織特性,家屋設計有主屋、附屬屋、及前屋的設計。主屋為主要生活起居場所,而附屬屋分為上、下層,人在上方排泄、豬隻豢養在下方。前屋可以與任何家屋相連,無明確的邊界,作為部落煮飯、跳舞、討論部落事宜等社交活動的場所。(如圖)

此外,家屋座向為適應狩獵生活,以預測天氣之用,隨著部落與自然互動的歷史積累,月光、雲瀑、相思樹、黃花、百合、守護神、蒲葵樹、貓頭鷹、動物皮毛的特徵等,皆成為好茶部落的文化語彙,更是作為社會組織的階級、或優越戰功識別,像是百合花作為部落社會行為規範的象徵,女子必須要貞潔、受族人敬重,才有資格配帶;男子則必須要打五頭山豬在公開場合中配帶百合花,為部落認可的勇士。配帶百合花的男子可將百合花崇高精神傳承下去,但若下一代沒有補獲五頭山豬,依舊沒有資格配帶百合花。

部落所居住的河川、山地、可食用的動、植物資源皆屬於部落所有群體,由頭目負責分配資源給平民階層的族人,平民階層家屋外的耕地即是頭目所給予的分配資源,族人此外還要繳納賦稅像是耕作所收穫的作物給頭目,以做為感激頭目保障部落生命安全、與衣食無憂的辛勞。


baliu—家意義逐漸的瓦解 

日治時期為確實掌握山林資源、及控制山地部落,1928年於好茶設置教育所、1929年設立駐在所,開始著手進行山地部落現代化社會的改進措施。基於現代衛生考量,禁止室內葬、同時要求附屬屋改建,因而原屬於家功能及意涵例如豬隻飼養、廁所、埋葬親人,皆獨立於「家屋」之外。

此外,日本政府為削弱頭目在部落社會實質權力,進行一連串土地國有及農耕民化措施,屬於國家的法治序建立,逐漸解原有部落內的社會組織關係,剝除共有財的觀念與組織運作方式,私有財產觀逐漸建立。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 為了執行山林國有地政策,賦予頭目村長職銜,給予督導任務,但實則以達到掌握山有林地資源,漸漸強化私人田地的使用權、並使家屋私有化確立。 1965年,基督教傳入,使部落宗教信仰轉變,部落信徒比例極高。基督教核心理念(一神信仰)與信仰規範(聖經)與原本部落信仰有所衝突,像是基督教拒絕偶像或圖騰的崇拜、祭典儀式的舉行等,再多次與部落發生衝突後,基督教慢慢融入部落文化,重新詮釋部落圖騰或偶像的崇拜、祭典儀式的舉行是文化,而非宗教信仰。

1970年代,市場經濟逐漸影響好茶部落,而使得好茶部落越來越依賴與外界的聯繫,打破原有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自來水管的設置,則弱化原有族人公共空間的交流,婦女不再到河邊取得飲用水、洗衣;在屋內完成日常生活瑣事,因而減少族人對公共生活空間的依賴。


漢人的宜居,好茶的危居
好茶村魯凱族山胞 熱烈慶祝遷村落成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一百戶五百多位魯凱族山胞,昨(十二)日咸以無比歡慶,熱烈慶祝遷村移住落成,並同時隆重舉行經由村民恭建的先總統蔣公銅像揭幕典禮。

原本住在白雲深處,崇山峻嶺,海拔九百三十九公尺北大武山背側山腹的的好茶村山胞,是在政府協助下,於民國六十六年七月決定遷至平地,標高僅得兩百公尺的現址,以後山胞不但可免翻山越嶺、交通不便之苦。而且因現址依山傍水,環境清幽,更能使他們安居樂業
    
                                                (摘錄自69.02.13 中央日報)


图片舊好茶無人居住的石板屋(作者攝)
民國69年2月好茶居民與政府遷村協議達成,好茶新居位於原部落西方位的南隘寮溪北岸,背山面水的河階台地,地勢平坦,部落緊臨市區免去苦於就業、醫療、教育、交通不便之苦,同時好茶社群的組織文化也正隨著「便利」生活加速消失。

首先,聚落空間配置不再以部落共同生活為主,而是為了發展文化和觀光產業,家屋私有化更為明確,以矮籬、庭院和其他住戶作為區隔。再者,住宅空間配置並不符合舊好茶部落「家」功能,傳統上族人生火煮飯,但新好茶家屋使用木建材,導致偶爾會釀成小火災,又無規劃耕種田地,造成好茶部落對「家」認同建立的困難。最後是,部落社會組織關係逐漸消失, 原屬於頭目、貴族才能裝飾家屋的資格,一般平民也開始裝飾自己的家屋,但會刻意避免使用頭目才能使用的圖騰。

好茶歷史的價值 

十八年後,行政院經濟部水資源規劃委員會計畫興建「瑪家水庫」,以解決工業化以來長期工業用水不足的問題,好茶居民開始對屏東縣政府展開反興建訴求。再次面臨遷村之際,被棄置的舊好茶社因留有大量傳統魯凱傳統石板屋,被文建會列為國家二級古蹟,成為全國第一個原住民文化資產被列為國家古蹟的例子。

「舊好茶」文化價值被中央認可,成為國家古蹟,讓好茶社群得以重新省思「家」的意涵。經由部落社群不斷地與自然互動而構築的生活空間,因受都市生活價值影響而被遺棄,在好茶新居中享受便利卻難以「成家」,原有緊密網絡關係因便利的現代化設施而逐漸消失,美好家園依然在山的另一端,如今美好家園成為台灣國族共同的歷史記憶,滋養台灣國族歷史深度的養分,然而新家園即將淹沒於水庫底下,滋養現代生活的便利性,提供大量工業、民生用水。好茶歷史的價值建築在台灣國族渴求歷史深度之上,同時更成為支付都市現代化所需的代價,好茶的「家」是漢人的「宜居」,卻是魯凱族的「危居」。

「好茶石板屋聚落」做為國家古蹟展演原住民文化的特殊性、及國家文化治理的深度,實則延續日治時期1876參與維也納博覽會時展示台灣原住民文物的意圖,即展示現代化治理的優越。部落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屋空間,成為現代都市文明所感嘆的「荒野性」(Wilderness),成為都市—工業文明系統中純正性(authenticity)地景,做為衡量人類世界缺失的標準,無人居住的石板屋、長滿青苔的石階小徑、雲霧繚繞的山景、潺潺溪水聲,使台灣得以暫時從後殖民混亂的國族認同歷史中抽離,回尚未遺留遺跡之前純潔無暇的歷史狀態。

而另一方面,當現代都市生活經驗逐漸滲入好茶部落的日常生活之中,促使他們日常生活勞動逐漸與自然異化,與土地的關係更為疏遠時,「舊好茶」便成為自身生活於自然的原型,為好茶族人尋根之境,而「新好茶」象徵受現代工業化文明霸權論述而更邊緣化的族群形象。


图片好茶人反對興建瑪家水庫(圖片來源:重現高屏溪專輯)
好茶社群組織的重構 

瑪家水庫興建最終因社會反對聲音高漲而停建[1],但好茶內部因遷村後接續面臨風災,2007聖帕颱風迫使好茶居民第二次安置性的遷村於隘寮營區時,開始重新組織社群,使「好茶青年會」重新運作於部落社群[2],又自1980年代以來,原住民社會運動逐漸萌芽,反瑪家水庫興建運動、舊好茶部落被列為國家文化資產等諸多因素,使「好茶青年會」重新解讀部落遭遇風災長久以來的人為因素。

「好茶青年會」開始研擬國家賠償及第二次遷村訴求,屏東縣政府規劃了台糖瑪家農場 10 公頃的土地,做為好茶村民遷村之用,如果依一般程序,完成變更地目和環境影響評估要5、6年的時間,然而2009年莫拉克颱風將新好茶全數淹沒,第二次遷村終於獲得政府回應。

聖帕風災過後,在隘寮營區安置的好茶人,期待返回新好茶,至少新好茶有親人的墓地,還算個「家」,離舊好茶也不算太遠,偶爾想回「家」也可以看看[3]。因此在隘寮營區日夜期盼返回新好茶,但2008年經專家評估新好茶不適宜居住,同時連結舊好茶的道路已完全崩塌,「家」對好茶部落而言已經「瓦解」。

歷經日治時期原住民現代化治理、及國民政府延續日本的原住民政策,到後來好茶部落受市場經濟影響,而有了第一次遷村、及遷村後多次面臨的自然災害,逐漸轉化好茶社群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而「家」意義是最明顯的轉變。

日治時期之前,家是「baliu」指生活於過世親人埋葬之處,日治時期現代化的措施,逐漸轉化好茶社群對家的理解,指離過世親人埋葬地點的不遠處,因而在聖帕風災過後,好茶人認為新好茶也是家,離過世親人近的地方、也能看見舊好茶。

此外,現代化措施像是自來水管線的配置、土地私有化等,逐漸弱化好茶居民對公領域的需求,強化家的私有領域感,因而在隘寮營區時沿著自家庭院、通道邊界,種植植物、架設矮牆以形塑自家庭院。

註解

[1] 據B表示,當年遷村計畫早於瑪家水庫興建計畫,反對力量結合宗教力量(應指教會),最終部落投票否決遷村。

[2] 根據目前參與禮納里田野調查的研究者指出,好茶青年會存在已久,但在隘寮營區安置時,組織運作、及任務更為明確。

[3] 同上,研究者指出親人埋葬之處,雖然不能像以前一樣室內葬,但至少要離自己家族很近,可以經常探望,跟族人在一起的意義十分重要,因此現在好茶青年會最重要的任務是爭取墓園和國賠。又根據台邦.沙彌勒(2012),族人過世的埋葬地點,常常是族人最煩惱的事情。



1 評論

    人-非人

    我們生存在一個不只有人類的世界,但卻很少真正去思考人與非人實體(其他物種、科技、物理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地理眼希望透過這裡,讓人類中心的思考,有那麼一點改變的可能。

    Archives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四月 2018
    八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Categories

    全部
    Climate Change
    Cross Species Interac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Political Ecology
    STS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