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DAILY.地理眼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

當臺灣高中生遇見一帶一路
Taiwanese Students & OBOR

一帶一路連結的兩座中亞城市:新疆烏魯木齊與哈薩克霍爾果斯

2/6/2018

0 評論

 
文/呂國維、倪伊彤、陳齊鈞(南投縣私立普台高中國際部學生)
圖片
烏魯木齊的市區景觀(作者自行拍攝)
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區域合作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由中國政府所主導的「一帶一路」正能夠呼應這個互利共榮的要點。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重點在於與古絲路沿線國家的區域合作計畫,共謀經濟發展。對中國來說,推動一帶一路不僅是要拓張國際市場,也是為了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危機 [1]。作為和平崛起的大國,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合作」、「互利共贏」、「開放包容」和「互學互鑑」等四大理念來推動合作計畫。
 
中國要怎麼在一帶一路的發展計劃中真的落實上述理念,便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因為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仍處於計畫階段,所以我們不妨看看目前中國政府在新疆地區推動一帶一路的狀況,尤其是烏魯木齊與霍爾果斯這兩個地方,從中瞭解其發展,或許能藉此思索一帶一路可能帶來的各種未來。
 
我們在2017年8月下旬前往新疆考察一帶一路。之所以挑新疆,主要是因為新疆是古絲路必經之地。作為與歐亞連結的重要節點,中國勢必得發展新疆,好讓一帶一路的區域發展構想得以落實。我們挑了兩個地方,一個是新疆自治區的首府烏魯木齊,另一個則是中國與哈薩克邊境的霍爾果斯。前者是新疆的政治中心,後者則是目前中哈兩國在一帶一路計畫下共同建設口岸的自由貿易區。
 
烏魯木齊是新疆的經濟、政治中心。在我們的想像中,烏魯木齊可能是一個才正要起步的小都市,但到了紅山公園俯瞰市區時,才發覺我們的想像太偏狹了。烏魯木齊有著大都會有的一般景觀,有高樓大廈,還有寬敞明亮的百貨公司等,正如同在台北、在上海看到的那樣。一方面覺得驚奇,因為和想像不同,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有些可惜,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都市,模樣都差不了多少。
烏魯木齊因為一帶一路而有了新的發展契機,而政府也在明顯可見之處豎立絲路意象的人造景觀,描繪過去的繁華景象,然後立著一帶一路的宣傳字樣。雖然一帶一路是個經濟發展計畫,但是隨處可見的不是強調貿易流通的標語,而是呼籲不同民族應齊心協力共建美好社會的宣傳口號。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們感到很好奇,所以我們問了在地的導遊小雪。小雪說,新疆政府希望用這個機會向世界證明,中國是有能力把這個曾經那麼「亂」的地區管得很好 [2]。
 
小雪又趁機補充,近年新疆地區有很多安檢,是給生活帶來不便,但是社會變得安定許多。我們瞭解到,要在新疆這個地方謀求發展,政府的治理邏輯首重社會維穩。也因為這樣,才有這麼多倡議族群和諧的宣傳品。宣傳本身用色鮮明,而且展望了一個多族群和諧共存的美好未來,但宣傳的存在同時弔詭地凸顯了某種還沒達到理想狀態的情境,彰顯了地方上不同族群間的緊張關係。為何新疆地區的族群關係如此緊張?而如此族群關係又如何對中國政府推動一帶一路的過程產生影響?這些問題值得回溯歷史深入探討。
圖片
烏魯木齊隨處可見的標語(作者自行拍攝)
當我們到了另一個城市霍爾果斯時,深深覺得風景與烏魯木齊不同。烏魯木齊有的是一般大都市有的現代景觀,但霍爾果斯的規模較小,且比較像是個大工地,四處都有新的大樓正在建設。
 
當一帶一路的發展構想被提出來之後,位於中哈邊境的霍爾果斯便因為其自由貿易區的設立而佔據了新聞版面。也因為一帶一路,霍爾果斯在最近幾年的發展可以說是非常快速。在霍爾果斯給我們接風的導遊小青本身是伊犁人,偶爾會到霍爾果斯一趟,她說她每次來的感覺都不同,整個地方好像又多了幾棟大樓,然後又多了些人,變得更熱鬧。
 
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小青所說的,因為我們在當地所遇到的住民,有不少都是最近一段時間從新疆鄰近地區甚至是東部沿海城市搬遷過來的移民。一棟又一棟大樓聳立在市區,我們看得出來是剛蓋好不久而已。種種跡象顯示霍爾果斯這個地方正處於急速發展的狀態。
圖片
在霍爾果斯隨處可見這類正施工中的建案(作者自行拍攝)
霍爾果斯最受到矚目的就是位於中哈邊境的自貿區。這類自貿區即是我們在台灣常聽到的經濟特區。從歷史來看,特區的設置是台灣以及中國發展經濟的常見方式。不同的是,成立霍爾果斯口岸並非用以發展工業區,而是給一般民眾交易使用。
 
在中國這邊,有不少哈薩克店主租店鋪,賣來自中國東岸生產的各類低廉的民生用品,而在哈薩克那邊,則有中國店主,賣的是來自北亞、中亞地區的菸、酒、茶與巧克力等單價較高的商品。當我們進到口岸的時候,映入眼簾的就是排排站、拎著一堆貨物的哈薩克人民。在這個口岸中,每人享有消費8000元人民幣(約37000新台幣)免稅優惠。有些哈薩克商人的腦筋動得快,便帶著許多人來批貨,以較低價格取得中國的貨物,帶回哈薩克販賣。
圖片
霍爾果斯口岸一景(作者自行拍攝)
圖片
已批完貨、正等待回哈薩克的人們(作者自行拍攝)
由於語言隔閡的問題,我們沒辦法對哈薩克店主進行訪談,但就我們所接觸的幾個商鋪來說,慕一帶一路之名前來做生意的中國店主並不在少數。幾位店主和我們聊天時說到,一開始其實是有賺到錢的,因為來批貨的人不少,但因為來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而在這個地方做生意的方式屬於薄利多銷的型態,所以當競爭者多了,自然就不容易生存。雖然不同地方生產的商品在特區中得以交易,並且流轉至更廣泛的地區,但在與幾位店主訪談之後,我們也開始思考,像是這樣的特區運營型態,是否是長久之計?如果不是的話,那麼下一步又可以是什麼?
 
因為近幾年來的迅速發展,霍爾果斯的環境正面臨嚴峻的考驗。人口的增加正在挑戰這個地方的環境負載力。不僅如此,因為有許多地方正在動工,所以造成塵土飛揚,影響當地的生活品質。霍爾果斯的崛起的確帶來了經濟效益,但是在發展的同時,可能也必須注意當地環境所能承受的開發限度,否則就長遠來說,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來維持人們的生活空間。
 
無論是在烏魯木齊或者霍爾果斯,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這兩個城市因為一帶一路而正蓬勃發展,尤其是霍爾果斯。只是兩個地方所面對的挑戰不一,前者正積極應對新疆特有的族群議題,而後者則正努力發展特區經濟,想辦法做好一帶一路先行試點的工作。機遇與挑戰向來是一體兩面,兩個城市所延伸出來的發展議題值得我們多加關注。正如一開始說的,對於這些議題的討論(甚至將其放置於更廣泛的尺度來思考),有助於我們初步瞭解一帶一路對於地方帶來的可能影響。至於這樣的影響是好是壞,便是日後需要再討論的問題了。

註解
  1. ​近年新疆曾爆發嚴重的族群衝突,以2009年的七五事件為最。
  2. 相關討論可見王文誠,2016,〈「一帶一路」大戰略:政治經濟地理學的分析〉《公共事務評論》,第16卷第1期,27-50。。
0 評論

當臺灣的高中生看見「一帶一路」 ──系列專題導言

12/20/2017

0 評論

 
文/賴彥甫(拓普國際教育事業執行長)、蔡承翰(拓普國際教育事業營運長)
圖片
一帶一路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之一(圖片來源:Flickr/ World Economic Forum)
如果每一個時代都有一些關鍵字,那麼對於現下來說,「一帶一路」堪稱其一。「一帶一路」是一個以歐亞非為主體、牽涉超過五十個國家的大型發展計畫,「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雖然這個計畫借用古絲路來命名,但其實它的重點在於指涉與過去絲路沿線國家的區域合作,與歷史上的絲路是不太一樣的。
 
由於中國是當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此當習近平從2013年開始逐步推動「一帶一路」時,即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關注。對於90年代以後的臺灣來說,「西進」是大勢所趨,但因為「兩岸」政治情境的特殊性與複雜性,所以舉凡與中國有關的發展議題,便常常捲入臺灣社會特有的統獨爭議中。如此一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一帶一路」的理解,難免變得狹隘,進而限縮了我們看事情能有的視野。長遠來看,這對於像臺灣這樣在發展上總是與世界緊密關聯的地方(至少從荷西時期開始)來說,容易招致不良後果。
 
「一帶一路」不僅在發展實務上面受矚目,也在學界上引起一些討論。由於中國在計畫上是西進發展,致力於促成歐亞非的區域合作,因此在地緣政治經濟上引起不少討論。王文誠(2016)從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提出的「空間修補」(spatial fix)出發,認為中國倡議此計畫乃是試圖解決自身過度積累的經濟危機所做的努力;徐進鈺(2017)則以趙汀陽說的「天下體系」來審視「一帶一路」發展的現況,在肯定該計畫沿線國家之區域合作體現了南南合作精神的同時,也對於中國政府以例外空間的不均衡發展模式來落實「一帶一路」提出了評估與建議。從倡議到落實,至今也已經過了四年左右的時間。究竟「一帶一路」如何形塑中國境內乃至與他國邊界的地理景觀?又如何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這些問題都值得追問並且深入探究。
 
在某個機緣下,我們有幸帶領九位高中生一起組織一支研究團隊,實地前往新疆看看「一帶一路」的發展現況。整個研究團隊約莫運作半年左右。我們定期聚會研討文獻,從人文社會研究的基本理論念到以「一帶一路」為題的學術論文,然後各自帶著一個研究議題進田野。有的同學對於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在「一帶一路」計畫中的發展很感興趣,有的同學則關心族群關係,而有的同學則聚焦中國政府的行銷術,探討其是藉由什麼樣的論述來協商以它為中心的國際關係。每個同學發展出來的議題都很值得討論,且也多是目前有關於「一帶一路」的研究相對空白之處。當大家把研究議題準備得差不多了,我們就帶著九位同學前往新疆去進行為期一周左右的野外調研活動。待回國後,同學們就陸陸續續將所見所聞寫成文章,作為這半年調研活動的初步成果。
圖片
作者與九位高中生一行人出發前往新疆(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挑了烏魯木齊與霍爾果斯兩個城市,計畫針對這兩個城市做定點式的資料蒐集工作。為何是這兩個城市呢?選烏魯木齊是因為它是新疆首府。作為古代絲路必經之路的政治經濟首府,必然是地方執行「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我們即在烏魯木齊參加了新疆政府主持的「絲路秀」,試圖從中看見政府是如何透過文化來推動計畫。
 
選霍爾果斯是因為它是當前因應「一帶一路」迅速發展的邊境城市,畢竟作為中國與哈薩克邊境的雙城霍爾果斯,其新成立的口岸(經濟特區)是再具體不過的研究對象。我們規劃了八天七夜的旅行,從桃園搭飛機前往西安,然後再從西安轉機至烏魯木齊。烏魯木齊來回霍爾果斯則是靠臥鋪火車。無論對我們兩位老師來說,或者對學生而言,這樣的行程都是非常新奇的體驗。
雖然我們只花半年左右的時間投入「一帶一路」的研究,但是同學們也已經交出初步調研心得。臺灣的高中生們會怎麼看待「一帶一路」呢?而在臺灣的統獨爭議之外,我們又要怎麼以地理學,或者更廣泛來說,以人文社會學科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國際性的發展計畫?中國政府是怎麼在各個地方推動「一帶一路」的?有哪些人以及哪些地方因應「一帶一路」而有了重大變化?而這些正在發生的事情又能怎麼對應至現下的臺灣社會並且產生關聯呢?接下來,就讓臺灣的高中生們告訴大家,他們眼中所見的「一帶一路」。
參考文獻
  • 徐進鈺(2017)〈中國 “一帶一路” 的地緣政治經濟:包容的天下或者例外的空間?〉,《開放時代》,272: 68-81。
  • 王文誠(2016)〈「一帶一路」大戰略:政治經濟地理學的分析〉,《公共事務評論》,16(1): 27-50。
0 評論

    合作專題

    本系列為拓普國際教育與GeogDaily地理眼合作專題,歡迎合作媒體轉載。

    類別

    全部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走出象牙塔| Home
    • 關於我們│About
    • 投稿│Contribution
    • 悄悄話│Voice
  • 人-非人|>Human
  • 彼地的事|Places
    • 世界角落|Corners
    • 城鎮的過客|Encountering
    • 一帶一路|OBOR
    • 紐約起底|Beneath New York
    • 大韓民國|Beyond Korea
  • 地理放大鏡|Advanced
    • 地理概念|Concepts
    • 最新地理學 | Geography Studies
    • 書評| Book reviews
    • 影像評論|Film reviews
  • 地理主|Geogloggers
    •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 喜德微旅行
    •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 人間食革
    • 海岸時光,Coastal Time
  • 論壇 | Geogforum
  • 專訪│Interview